目录

我与阿德勒

很早就想写写关于「阿德勒」的一些东西了,前些天交了心理作业,所谓的契机就这么来了。我是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知晓阿德勒的,对话体,作者是「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可以说,是阿德勒赋予了我新生。

从知道这本书到现在,差不多刚好一年,在反复阅读与实践的过程中,也有了些自己的理解。我所讲述的内容,一定只是《勇气》这本书的「有失偏颇」的理解,但这正是属于我的、和阿德勒的故事。

本文长期更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了新的领悟和体会就再更新。

一、目的论

先下结论,目前而言,目的论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帮助是,把我的注意力从分析痛苦并沉浸其中,转移到了如何行动起来,切实去改变。

目的论是帮助我走出去年噩梦的几大核心思想之一。与目的论相对的,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举个例子,一位青年闭门不出,甚至一踏出房间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原因也许是与父母关系不合。若是弗洛伊德,会从原生家庭等角度分析青年不敢出门的原因,而阿德勒却说,这样的分析会使人陷入决定论,即,现在乃至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阿德勒认为,这些症状正是青年因为达到「不出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比如,他这样下去,母亲就会一直关照他。

再举个例子,你去看医生,你是希望医生分析你生病原因,还是嘱咐你具体怎么做?

另一个例子,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倒在了顾客身上,顾客大发雷霆。阿德勒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说,顾客是「为了表现自己很生气,想让服务员难堪」才生气的,而不是因为被泼了咖啡生气。因为最原始的气愤,只在刚开始的那一瞬间,后面怎么做,都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所以的愤怒都是捏造的,所有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非常激进的,我只是非常片面地描述了目的论,后面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讲述,尤其是那些振聋发聩的推演过程。目前本篇文章不是为了讲解阿德勒思想的,更多是为了表述它对我的改变,所以逻辑链可能有些混乱,敬请谅解。

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你是如何解释它的。

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你从现在的拥有的一切出发,能做些什么。

我想到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关于如何看待「痛苦」以及任何负面情绪。我不开心的时候,会把这些情绪当成身体向我发送的信号,告诉我该调整了,而不会沉浸在负面情绪本身中。百米赛跑,信号枪响了,你是回味信号枪声,还是撒腿就跑?

情绪作为一种信号源,你感受到了它对你的反馈,它的使命就结束了,不必再沉浸。

上面讲述的更多是关于目的论在克服负面情绪上的应用,实际上,它对各种逃避拖延,也是很有帮助的,只是上次心理作业的题目是谈谈自己客服沮丧情绪的方法,所以我的手稿往这方面偏向些。

二、课题分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