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整理的艺术

因为各种主动和被动(频繁搬家、房价导致房租贵进而造成的房子空间小)的原因,我在整理上越来越「得心应手」,索性记录点心得。

心得一:要整理,先学会“扔”

这一点是从《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学到的,详见之前的博客

心得二:确定每个物品大概的位置

灵感同样来自于那本书。大到房间、桌子,小到架子的某一层,甚至裤袋,规划一下每个"地方"该放什么、能放什么。比如我的耳机、卡类一定会放在左裤袋。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一是好找,二是不会一时兴起乱放东西。制定了基本的摆放规则,后面的「遵守」这个行为就简单了。

同时,用完之后应该放在它该在的位置,比如做饭的时候,用完菜刀,马上洗干净,放在刀架上;洗完菜,顺便把盆也刷一下,而不是摆在一边。这点也是和我妈学来的。

心得三:保持整理的成果

下决心做一次彻底的整理是很难的,所以要把整个尽可能地分散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某个桌子被整理好了,有了它自己的规则,就尽量不要去打断,一旦放上了几个乱七八糟的东西,打破了秩序,那它后面只会越来越乱。

心得四:收纳的容器分为两种,存储和工作区

这点应该是那本书里没有讲到的哈哈哈,后面的都是我自己的个人想法。

为什么我们定了每个物品该放在哪、每个地方该放什么物品后,还是很难努力保持整理的成果呢?

大家肯定都听过那个笑话,军训/高中寝室检查,桌子上不能放东西、垃圾桶里不能放垃圾。

确实非常讽刺,但换个角度想,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比如:军训的时候,桌子基本上不会长时间乱糟糟的是吧?

不开玩笑了,这个启示到底是啥呢?

就是,不要把每个空间都当作「存储区」,存储区最核心的特点是,它的常态是「满」,或者「接近满」。而在一个快满了的空间里,随便再放一两个杂物,那整个空间就乱了。 「善于收纳」的很多人,会把绝大多数的空间当成存储区。

「工作区」的概念自然就是相对的了,它的常态是「空」,或者说,它就是用来乱放东西的(当然一定要频繁地把乱掉的工作区清空,比如2-3天至少清一次)。比如床头柜,就是用来防止睡前的杂物的。就尽量不要在上面规划太多物品了,可以简单放包纸巾一类的。

心得五:不要把东西藏起来,而是往外拿

写这点主要是想到了我妈。我妈是个非常爱干净的人,非常喜欢整理/清理/打扫。但我从小到大,我妈每整理一次,我就要问我妈很多遍,「妈,xxx放哪了?」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觉得这是违背了整理的初心的,整理不仅是为了收纳,更是为了能更快、更简单地找到、拿到东西。

但我妈整理,很喜欢把东西装在一个个小盒子里,然后「叠放」在一起。盒子是广义的,指所有封闭的容器。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不是整理人,所以我对每个东西的摆放不清楚。

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是,贴标签。但我又觉得,很多时候,把东西放在一个无法直接看到的地方,我可能就会忘记它的存在,贴再多标签也没用。

所以我的整理哲学是,尽可能地把东西「往外拿」,不要藏着掖着,把零食全部摆在架子上,正对着书桌、床头,而不是塞在一个大袋子里。

怎么才能解决前的「叠放」导致的难拿的问题呢?我觉得架空的多层架子就很好用。

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抽屉的缺点在于隐蔽,我容易忘记我还有这么个玩意,但它的优点在于,不容易落灰。所以如果买一些透明的架空的多层抽屉式的架子,就非常完美。

心得六:不要惧怕随地扔垃圾

这个心得的话,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举个例子,如果我拆了快递的塑料包装,最合理的做法是马上扔在垃圾桶里,保持之前维护的整洁的环境。

如果垃圾桶不在旁边,又急着用快递,或者换句话说,我就是懒,现在不想扔垃圾。

那么,第二好的选择是什么呢?

大部分人的选择可能是,放在旁边的桌子上。

但我会选择扔在地上(会把地弄脏的垃圾除外)。因为放在桌子上的假设是,「有空了会把桌子上的杂物收拾好」,但这个假设往往不成立。然后桌子上的临时的杂物越来越多,就又乱了。

相反的是,我对地上的垃圾是零容忍的,只要地上有垃圾,就一定会在半天之内捡起来扔掉。退一步说,地上本来就自带「乱」这个属性,往地上扔垃圾不会让桌子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