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我,在思考着什么
引言
自大学以来,我的焦虑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起初源于同辈间的不自觉的比较,毕竟人都是好强的。但永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大概持续了三年多时间,时间来到了20年年底,我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低谷。在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讲述关于阿德勒目的论的书),意识到和他人比较,本质上是源于对自我的否定。
于是自那之后,我开始了向内的自我探索与肯定。焦虑的来源转变成了对自身技术进步的感知,比如完成一个有意思的玩具项目、获得title、掌握新的语言和工具等等。
到了23年初,因为经济大环境、ChatGPT、个人经历的一些原因,我尝试开始不局限在技术角度。往常我会因为短期的技术停滞而焦虑,现在我会尝试站在更大的世界观去思考(比较抽象,看下文吧)。
源于技术,不局限于技术:产品思维
对于程序员来说,技术永远是立身之本。大部分程序员在追求的,也是如何将护城河挖深。
大二大三的时候我意识到,不能局限于技术,将来到了公司和社会,需要学会表达、展示、沟通、协作。这也是我坚持写博客的原因。
研一的时候,我又意识到,不能把自己定位在某个语言(Go)、某个领域(后端),不要惧怕技术栈不深,保持对技术的热爱,不断探索。所以开始拥抱各种新领域或我以前怕把技术栈分散的技术。
23年年初,我再次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起因是原公司的项目,因为产品问题下线了,整组解散。我意识到,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
我开始去思考,什么样的产品是用户所需要的,产品针对的用户群体是什么,产品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等等。
基于此,我对工作方向/定位的看法也产生了微妙的算法。以前我会觉得去做 CURD boy/girl 很无聊,我想去做更不容易被取代的所谓更高技术含量的东西,比如「架构师」。 但现在看来,技术本质是为了产品而服务,所以做 CURD 是离用户更近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从此转变去做 CURD,而是在保持对技术的追求的同时,不鄙视轻视所谓 CURD 这些内容。无论是 CURD 还是架构还是云原生、分布式等等,都一视同仁,需要了就去学)
同时,我对前端(甚至是设计)也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因为用户直接接触的就是大前端。在传统编程时代,前端做出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简单 mvp 产品大概率是要比后端出身的人更容易的;AI时代,会用工具提升效率的人最快。
近期的产品开发模式可能是这样:产品想法->使用AI调研与打磨->产品描述->AI润色->AI设计稿->AI前后端->AI部署
最终的产品模式可能是这样(对,没有「开发」两个字了):产品想法->实际可用的产品(没有中间步骤的设计、编码、部署等环节)。
价值
对于打工人来说,薪资不由自己的本身价值而决定,而是自身能给公司带来的价值而决定
这涉及到自身的能力是否与企业匹配,企业是否恰好需要你这样的一个人。对于领导来说,如何把员工放到合适的位置,也是一门大学问。
这也是为什么要去大厂,同样的能力,依托于大厂的平台,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然也是相对的,对于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刚好有个岗位就像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话,那会更有趣。
前几个月领域的一个 KOL 跳槽到了一个创业公司做运营。我思考了很久,这是为什么,是看中了企业的无限前景吗?
基于"价值"维度的指引,我想明白了。对于处于快速扩大市场阶段的公司,运营在这时发挥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并且他带来的价值是显而易见可量化的。
甚至说,对于运营来说,流量是自身的,每一次和新的企业的合作,都是在变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新的企业积攒新的流量。再过一段时间,换一家急需快速商业化的公司,继续变现自己的价值。
对我自身而言,如果加入大厂,我会更多地评价大厂的薪资、氛围、Title;如果加入创业公司,我除了会看重公司的前景、管理团队的能力与人品,还会看重公司的管理团队是否有与我定位相符的角色,如果有的话我需要去联系公司,沟通自己是否有新的价值定位,否则我进了公司,也很难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
比如,如果一个产品,用户能用它去赚钱,那么用户付费的意愿就会更强。
带来价值,核心靠的就是产品,所以产品也是公司的核心。(所以就更要把视角放在产品上)
关于怎么去思考能做哪些有价值的产品,我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在尝试多去思考,以及结识更多的有趣的人。
大厂 && 创业公司?
大厂
对我而言,专注于大厂,面临的是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去集中背八股、刷算法、刷面经,攻克一个具体的方向。
大厂带来的好处是,Title(方便以后可能的跳槽、创业,甚至于割韭菜),视野(成熟的自研平台、企业管理方案、更多认识圈内大佬的可能性),一般而言相对较高的薪资,以及低倒闭风险。
大厂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需要准备应试类的内容,还有我所讨厌的可能存在的 PUA 或其他不舒服的氛围、约定俗成的规则(比如新人背低绩效)。然后就是996,这会磨灭我的创造力,一定程度会杀死我对副业探索的可能性。
创业公司
而去创业公司闯荡,则更多地不需要思考这些,大概率也不需要准备应试类的内容。(如果创业公司纯粹考我算法、题目本身,而不是如何去产品、需求驱动地去完成、完善、优化某个项目,那我也基本不会考虑这样的创业公司。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大厂呢?)
我能去感受真实的创业,认识有趣的、思考维度不同的人,我能更容易地释放自己技术方面对不同领域的探索的价值,能释放出自己非技术上的关于文档撰写、表达、产品思考等等的价值。我能更直接地接触到客户,能体验到上到CEO下到实习生的工作内容、思考维度。
其实我对创业公司的好感还是挺大的,我接触的公司的管理团队都很有格局,团队氛围也更加自由与开放。当然,创业公司也有更多的机会能直接和创始人团队进行更深度的交流,一方面能启发自己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更利于双方去综合考察对方,而不是靠简单的面试。
选哪个?
很难有定论。
我纠结过很多很久,但最近感觉,什么都可以。
我纠结于要不要去大厂,是因为我非常看重自己的应届生身份,而这又是由于我之前的规划一直是加入一家大公司然后逐渐做到管理层,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但是最近的一些经历和思考,我觉得,就算去了大厂我也不可能会待一辈子,因为互联网本身就不是永恒的。
无论去大厂还是去创业公司,最终都是归结为自己成长了什么。大厂能收获广而浅的人脉,以及技术视野;创业公司能收获深而窄的人脉,以及对产品、对创业的思考。
我似乎也没有那么纠结所谓的提前批,所谓的大厂实习经历。去创业公司,和一群散发着人格魅力,能吸引到自己的人一起创造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哪怕公司倒闭了,哪怕几个月之后离职了,就换一家新的公司吧。
这就像我在前公司思码逸的 DevStream 组的时候,补齐了自身在运维与DevOps(Linux、Shell、网络等等)上的短板,甚至成了长板。
找工作本身,也是一种补短板的过程:当我想去寻求整体性思维,想去挑战自己的时候,就去更具有创造性的公司;当我想去寻求更多的技术视野,想要 Title 的时候,就去大厂;当我想养老的时候,我就转行或者去国企哈哈哈。
加入创业公司,还有一种来自荷尔蒙的那种本能的冲动。就像那句「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说,「公司那么多,我想去亲身感受一下创业的乐趣」。
对 ChatGPT 的思考
其实前段时间简单写过一些思考,主要是对不同人把握风口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如何应用的思考。当时因为感觉自己的思考太过浅显,所以只是记录在 Notion 中没有发到博客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觉得人本身又是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而思考和认识又是成长的核心,所以发出来也无妨。
这里再谈谈新的思考(风口以外的)。
我最近已经逐渐将自己训练成了一个 Prompt 工程师,或者说把写代码变成了写博客。
现在写代码,我更多的是清晰地描述自己模块的子需求,必要的时候加上示例,ChatGPT 就能给我一些不错的可用的初版的代码。所以我更多的精力,会放在整体的架构设计上。甚至如果我们以产品为导向,想做MVP快速验证产品本身,都不需要再重构,直接给用户体验就行。
对于学习新的语言,基于 ChatGPT 的 Copilot,配合语言自身的 Lint,去入门甚至是精通它,也更快了,因为它给出的代码示例其实超过了大部分的程序员的水平。
ChatGPT 如此强大,如果再拘泥于如何写好代码,可能就落伍了吧。甚至我听说有的公司面试已经不考察编程能力了,因为有 AI。所以对于当代程序员来说,更应该思索的,是去考虑产品,去考虑个人整体本身。而不是想着在一个公司,写上几十年代码。
对于经济环境的思考
这段是比较悲观的内容。
我原以为,还没开始找工作的我,互联网的寒风,或者说全球经济下行的寒风,还难以吹到我身上。
4月参与了 GSoC(谷歌编程之夏),5月初出结果。去年 Apache 组织全世界一共34个,而我在出结果前一天得知我在 Apache 内部排名是 27。加上今年申请 Apache 的 proposal 比去年还多了很多,我想着我稳了。
结果出来后,我傻眼了,今年谷歌就给 Apache 了 26 个名额,我恰好落选。我是愤怒的,愤怒谷歌缩减名额;是难受的,少了 3600 美金;是绝望和自我怀疑的,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是懊悔的,或许我 proposal 再写得优秀一点点,就刚好够了。
但人生,有太多的差一点带来的挫败,又有非常多的"刚好过线"带来的欣喜。而这本质上,都是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站点,就像这个公司没去,一定会去下一个公司那样。只是经历不同而已。
话说回来,我在当时,深刻体验到了:经济下行的寒风,会无差别地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每个人。(因为谷歌没钱了,每个项目要出 1800 或 3600 美金,高收入国家出的钱要更多。甚至今年谷歌的网站还崩了,出现了网站无响应和数据库错乱的情况。)
同时也是这些事情,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永恒的公司,甚至没有永恒的行业。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鲜事新鲜人,不断像今天这样去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多休息,不熬夜,感受生活
连续熬了两三年的夜,头发哗哗得掉。同时感觉自己长期处在一种疲劳但亢奋的状态,容易出错,难以迸发创造力。而且越累,越难以去思考,去改变。
近一两年来,我一直尝试去改变对代码的狂热状态,尝试经常打断自己、回归生活。很难做到,但是这种欲望和驱动力,在越来越强。
推荐看看「余明锋的哲学课-《悲剧的诞生》二十讲」,我看了前几讲,就有非常大的收获。
分享感触很大的第四讲:看清生命的真相之后,我们该有怎样的生命态度?叔本华的“否定生命”常遭误解? ,附上做的部分笔记:
真正的救赎在于审美给我们指引的转换契机。
我们审美时体会到的快乐最主要的不是因为美本身,而是我们能从自我中摆脱出来,冲破自我欲求的姿态。
自我烦恼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去除焦虑的根本办法也是通过自我认识的更新中,完成自我对于生命态度的转化。淡然处之,超脱。对于生命本身的审美的姿态(在东方其实就是佛的意思,觉悟)。
叔本华的否定生命其实是净化生命、自我净化。
慢下来
这是对我个人而言的一个自我观察。无论是平时交谈的场合,还是正式的场合(例如面试),我会不由自主地想着赶紧说出些东西,进而导致紧张,说出断断续续或者没有重点的话。
我需要把写博客的,对着灵感想到再说,自然而缓慢记录的习惯,带入到日常的交谈中。
结语
写于 2023 年 5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