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我与AI相处:结合人性,而非基于焦虑

我+AI,而不是 AI+我。

之前为什么焦虑

每次看到有新的 AI 产品出来,各个群里的人都在讨论和积极实践,而我一直没开始,就非常焦虑。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而讲,我觉得只要自己没处在 AI 认知水平、应用水平的第一梯队,就会焦虑。

什么是结合人性

第一,先是自我,再是 AI。我是主体,AI 是工具。一定是我有个明确的目标,再去用 AI。

第二,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去用 AI。自己缺什么,就让 AI 帮自己干什么。实在相冲的,就放过。

亲身例子

  1. 【性格】点子多,不去深入思考调研 -> 【破局】把任务下发给 AI 做。比如上一篇的 AI Agent 的竞争壁垒在哪,我直接让 AI 基于各种资料预先总结一波。
  2. 【性格】就是没耐心,看不下去系统的文章 -> 【分析】其实很多内容只要掌握 60%,已有的资料大部分是 100%,但我如果不开始,就永远是 0%->【破局】让 AI 总结,快速把自己拔高到 60%
  3. 【性格】喜欢联想展开,深入细节,做逻辑推理,但是容易浪费大量时间 -> 【破局】让 AI 帮忙展开。比如我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里面有个用户在用即刻。我想到很多互联网人都在用即刻,转手就让 AI 分析即刻的优势、我适合在即刻学什么、即刻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对话内容】
  4. 【目标】我最近需要疯狂看(系统设计、Agent 工程细节、AI 落地应用)->【人性矛盾】没空搜集、懒->【破局】我整理好一个框架(想看什么、价值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拆解成什么里程碑、最后我的产出物是什么),然后用公司的 AI 直接快速基于里程碑把资料全部找好。
  5. 【目标】项目的领域业务知识太复杂了,一直懒得去学,启动成本太高了 -> 【破局】用飞书知识问答等工具,把产品经理、研发写的相关文档全部找出来,再丢给另外一个 AI 整理,我直接猛猛学
  6. 【目标】项目的上下游依赖太多了,不知道其他项目组都在干嘛 -> 【破局】同上,让 AI 直接总结
  7. 【性格】我喜欢说、想,不喜欢做 -> 【破局】让 AI 给我打黑工,我不必考虑任何 ROI,AI 约等于不要钱
  8. 【现状】20%的事情决定了上限,但是自己的精力需要在那 80%的事情上花 90% -> 【破局】利用 10%的时间产出 5 倍以上的想法,让 AI 帮忙探索,把 10% 的探索时间变成 50% 的效率。

总结

上面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出发点一定是 我的目标 和 我的人性,而不是当前 AI 能做什么。

看起来很直白,但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好处多多:

  1. 如果以 AI 出发,就会觉得自己没法完全利用 AI 的能力,会焦虑。

  2. 以自身的目标出发,才会把注意力真正回归到自己身上,明确自己的成长路线,明确未来要做什么,而不会因为每次出现一个 AI 新工具,就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3. 第一性问题。

  • 基于【目标/人性】->【AI】的思路,才会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当前的需求,能不能让 AI 来解决(而且即使解决不了,也不会沮丧)。
  • 反过来,基于【AI】->【怎么利用】的思路,容易陷入拿锤子找钉子乱砸的困境。
  • 比如,刚刚我想比对美团两个套餐的区别,很自然地直接截图发给 AI。看看另外一个贵的套餐,到底多了哪几个菜,是不是我喜欢吃的。
  1. 更利于 AI 的实践落地。我之前一直在想,怎么把 AI 更好地落地到自身的实践中来;从需求出发,恰恰就是保证了事情本身一定是落地的,因为自己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 聚焦:有了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更能让自己对 AI 的认知更加聚焦,不会发散。

  • 比如我让 AI 先基于项目管理软件扒出技术文档和 PRD 文档,再生成详细的工作总结。
  • 但是在读取技术文档和 PRD 文档的时候肯定会涉及到上下文工程问题。
  • 基于特定问题去研究解决方案和实现原理,就能足够深入,而不是对所有方向都走马观花。

后记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有感而发,一吐为快。

其实我一直算是早早接触 AI、主动拥抱 AI 的人。很早就是 GitHub Copilot 的内测用户、临近毕业的时候主动换毕业论文的方向到 Agent(实验室没人指导)、平时也经常刷 AI 的理论。

但是对 AI 的焦虑一直根植于内部,这次是彻底拿回了自身的主体性。

后记的后记

在编程领域,我一直认为,AI 时代,最重要的是架构设计能力和 idea。

而整个人生的成长课题上,最重要的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设定目标,拆解成里程碑和具体步骤,让 AI 去加快自己执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