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满一年:拥抱不确定性
上篇《拆解学生思维》,我讲到了不确定性,今天猛然发现以前看到的几篇文章正好能够串起来。
来,再写一篇!
什么是「不确定性」
凡事皆可二分,二分解决不了,那就再二分一次。
不确定性可以分为:「自身引起的不确定性」和「除了自身以外的不确定性」。
- 自身引起的不确定性:很简单,就是不了解某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是相对确定的)。
- 除了自身以外的不确定性:可以继续二分为「事情」、「环境」等等。本质上都是,事物本身变动的频率大,或者以大多数人的认知来看,它是不可知的。
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不确定性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
- 对于自身的不确定性:一个事物对于路人 A 来说是不确定的,但是对于路人 B 来说,门清着呢。(所以 A 也可以通过认知等手段,变成 B)
- 对于外部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 一定是可以不断拆分,找到无数个确定性的。例如投资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但牛人就是能分析出宏观和微观经济,就是能赚钱。
如何消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痛苦
人们痛苦,不是直接因为不确定性痛苦,而是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情绪波动而痛苦。
来个小学生常考的缩句,上面那句话的结果就是:人们因情绪而痛苦。
为什么会因为情绪而痛苦,因为人们常常把情绪当作一切。
但是,「情绪只是个信号」。
它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告诉身体,我担心什么、我焦虑什么等等。然后,它的使命就结束了。
作为身体的指挥官,大脑,收到了信号后,可以决定如何阐释、处理这个信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情绪代表着身体的「诉求」。
那么我们的重点就到了, 「如何满足诉求」 上。一旦开始做起事情了,就不会那么容易焦虑了。
恭喜你,学会了著名(老掉牙)的情绪 ABC 理论:A 经过 B 造成 C
- A:诱发事件,即情绪
- B:信念(即个体对事件的认知、看法、解释)
- C:情绪行为后果(即个体基于信念对事件做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即,A 无法改变,通过改变 B,最终改变 C。
最后,引用原文的一句话:不要让情绪成为终点,不把精力浪费在平复情绪上,而是花精力通过情绪来理解和满足自己的诉求。 (其实我上一篇的《学生思维》,大部分章节也都在强调这点)
从投资角度看「不确定性」
今天看到一位老哥的文章,真的是醍醐灌顶。我直接摘抄原文:
Q:什么东西,能是不累不卷,还高薪的?
A:答案曰:「拥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风险=门槛=不充分竞争=更高的期望=更少的分润者」。
不确定性 就 等于机会啊,兄 dei!(这句话是我说的)
如何落地「不确定性」
通过提高认知,努力认识不确定性的事物,它会逐步确定的;
通过不断的拆解、实践、反馈再行动,也会逐渐把不确定性落实。
拿公司举例子(直接复制上一篇文章的内容):
看到一个说法,整个公司,自上而下,关注的点依次是:
战略、命题、任务、执行。
这本身就是不确定性逐渐转变为正确性的过程:
- 战略 → 命题:例如战略是 All in AI
- 效率部门拆解为:利用 AI 提效的命题
- 算法部门拆解为:训练 LLM、多模态模型等
- 研发部门拆解为:2c 做什么产品;2b 做什么产品;agent 做什么产品;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做什么产品
- 命题 → 任务:假设目标是 提升用户留存率
- 数据上:如何定义指标、收集指标?
- 功能上:做哪几个功能,以实现目标?
- 用户上:如何获得有效反馈,问卷、访谈?
- 任务 → 执行:确定细节,确保任务高质量完成
明确「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边界
边界也很简单,只有自身才是「确定」的。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去理解,因为「无法掌控」所以「不确定」。
比如未来无法掌握,比如环境无法掌控,比如他人的行为无法掌控。
消除掌控感的两个方式是,
一,从根本上意识到外界无法掌控,不是事事都能满足自身期望。但是尽力去做,如果结果不好就及时调整。有种「无为」的感觉。
二,转移注意力,多想想哪些是自己能掌控了的,利用已经掌控了的东西来满足掌控欲。
后记
关于确定性,如果再往下深挖,我觉得就是「信念」。
这些年来,我一直能够无痛坚持,甚至是刻在骨子里的就是,「我一定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