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厚脸皮:从入门到实践

本文是我克服社交恐惧的一些个人经验,希望能给读这篇文章的你带来些帮助。

我所指的厚脸皮是在真诚与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能勇敢地做自己,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的行为,不叫厚脸皮,叫冒犯。

心法一:别人没有那么在意你

又名:每个人的中心都是自己

还是那个老掉牙的例子,一个律师从来没有败过官司,终于有一天他输了一场。他惴惴不安,不敢和同行说,认为自己会被嘲笑,然后失去工作,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心理咨询师的劝导下,他在晚会上一个个和大家聊天,说自己败了官司。

然而大家的反应大概有这么几种:

  1. 压根没接他这个败官司的话题,重开了一个话题
  2. 不以为意,屁大点的事,谁没败过官司?

演讲需要很厚的脸皮,我们就以演讲为例子一起来看看吧

大多数人演讲的时候非常紧张,一直在关注台下的人对自己演讲的反馈如何。可能你常常因为认真听的人少而气馁,越来越越不敢表现自己。

我的发言得不到良好的反馈,我为什么要再发言?我也不敢啊!

但其实,换个角度,其实别人更关心自己。他们顶多觉得讲的无聊,然后自顾自做自己的事。没有人会因为演讲者讲得不好,心生诋毁之意。如果真的有,那么 TA 是 **,没有必要较真。

只要我们足够真诚,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就能最大程度换得同等的尊重。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存在,没有必要一定引起别人的关注,这只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也就有了自由做自己的能力,自然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

心法二:不要过度期待他人的回应

又名:不要试图抓住自己掌控不了的东西。

我们已经通过心法一克服了对他人恶意行为的惧怕,新的问题是,我们常常过度期待他人的回应。

很多人都是因为期待听众有很好的反馈,实际演讲却得不到反馈,逐渐怯场,不敢表现自己。怎么解决呢?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期待别人的回应呢?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为什么妄图控制别人的任何行为呢?

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别人的手、眼、口不长在自己的身上,无法直接控制。对于别人,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影响他人,而不能强行改变。也没有必要因为期待别人提供的正向反馈才去做这件事,这样的动机是歪的,是功利性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演讲技巧,多下功夫,大家感受到了我们的用心,都会愿意包容的。

我们可以用激情有趣的演讲去感染听众,这是前文说的影响;而不是说,大家都把手机放下听我讲,这是控制(强行改变)。他们听不听,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只要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就好。

没有人能做到每个听众都如自己所愿的,越是追求期待,越是容易走火入魔。只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认同我们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如果企图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回应来判断自己的成功与否,那么就把自己快乐的权利拱手让人了。

心法三:决定自己快乐的权利,在自己手上

又名:改变价值感的来源

又名:人生的意义,由自己决定

又名:活在当下

前面讲到,我们不应该期待别人的回应。可是,不从别人的正向反馈中汲取能量,我们又怎么获得「自我实现」呢?

本质上,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最终都会转化成自我认同。

这种被认同感,被肯定感,自我价值感,可以不只来源于别人,也可以来源于自己。

我们可以把关注点逐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从获得赞赏这个时间点,往前推,我们可以为自己演讲时的精彩表现而自豪,为自己的良好状态而自豪,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再往前推,在决定走上台的那一刻,在举手决定演讲的那一刻,我们就突破了自己,就赢了。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没有什么绝对的目标和目的地,只要此时此刻跳着舞的我们,感到充实快乐,就足够了。蓦然四顾,会惊奇地发现,「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我曾经对未来感到绝望,因为我根本想不出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自己长什么样子,如何生活,又有哪些人还在我身边。后来想通了,不是没有未来才想不出未来是什么样子,而是未来是由现在的一个个小瞬间组成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一眼能望到边的人生,也没有什么意思。

拉到演讲这个小场地来,我们的每一个举动,无论是决定举手上台演讲,还是演讲时讲出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都是当时的「此时此刻」,只要认真把握那一刹那,就够了。

一直沉浸在过去的阴影中,或者担忧未来的时候,哪还有精力活好此时此刻。未来也是由每一个此时此刻构成的。

这里再扯远些,说说价值感的来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获得赞赏与肯定,也是因为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每个人都能从一句「谢谢」中汲取极大的能量,它甚至能把一个对世界无望的人从死神手中拉回。我是一个极度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比如非常喜欢教别人,别人请教我东西,我反而会怕讲不清楚给对方带来困扰。最后,非常享受那种「被需求」感。

但是,我们是否只有在获得了别人的感谢之后,才能有幸福感呢?又或者说,我们帮助别人的动机,是为了自我实现,还是为了获得表扬?这是有区别的。后者,在未获得表扬的时候,容易自我怀疑、心生怨恨、功利性。前者,我们在做出了服务他人这一举动的行为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思考「我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作出贡献」,就已经完成了自我价值感的获得。至于后面,别人是否感谢我们,那就是别人的事情了,没有的话无所谓,有的话,锦上添花。

不用怀疑自己是否会为他人带来多大的价值,当我们担心无法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就已经为了社会、他人而作出贡献了。甚至有哲人认为,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当我们觉察到自身拥有的巨大的价值时,也就拥有了做任何事的勇气。这个价值源于他者贡献,但是判断准则可以在自己心中。

心法四:释放自我的枷锁

又名:目的论的应用

又名:终于快写完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可我就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迈不出第一步啊?

很多人都有不愿提及的回忆,甚至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各种恐惧与担忧,做事小心翼翼。

但是,再怎么找原因,能做什么,敢做什么,还是不会改变。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把所有的负面情绪、悲伤经历,都当成一种「信号」,把它当成身体和大脑与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它们存在的意义,只是捎个话罢了,话捎到了,他们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不必太过好客,非得留下吃个晚饭,甚至一住就是几年。

举个形象的例子,百米赛跑,信号枪响了,是接受到信号后,马上联想到信号代表起跑,然后专心跑步。还是,沉浸在信号枪声中,疯狂回忆?

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就随它去吧,与其努力治愈,不如想想以现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然后大胆去做,专注于每时每刻。做着做着,前事对自己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弱,我们渐渐也会发现,其实它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

扯回本段标题,何为自我的枷锁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觉得,这些东西不是我能做的,我真的做不了。我完全没有做这个的能力,或者我做了之后,会发生不可掌握的情况。

可是,当我们真正去做了,又会发生什么呢?——什么也不会发生,在我们真正做之前,不可能知道会发生什么。

还是,我们只是把这个,当成不去做的借口,当成自己的护身符呢?

人们常常找这样那样的借口,「下定决心不改变」。做出改变是很痛苦的,待在现在的环境中,虽然常有不快,但却是稳定的、安心的。——这就是「自我的枷锁」了。

自我的枷锁,说来也搞笑,我曾经给自己设过「不能去某些餐厅,因为我不配」的限。现在的我,连盖浇饭都敢吃了(以前饭菜一混吃就会吐)。或许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有像我这样的奇奇怪怪的自我限制,但仔细想想也会发现,这些限制是多么可笑。

我们是先有了「避免在交际中受伤」的目的,才决定了不去改变。

但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仍然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

为什么要讨厌自己,我们现在都能决定如何度过自己的每时每刻,起码能决定自己对每一件事的自我解释与做它时的心情。

发自内心地接纳自己的一切,想想哪些是自己真正不能做的,哪些是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做的。

然后接受自己的不足,自己实现无法改变的,例如生理缺点、生老病死,就随它去吧——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何必给自己添堵。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必纠结,把精力用在突破自我枷锁,去做那些自己其实完全能做,但一直觉得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吧。

后记

本文源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极小部分章节,以及自己一年多对本书的实践与感悟。有兴趣的话建议阅读原著,我只是讲了书中内容的冰山一角。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

—— 爱飞的鸟

—— 2021年11月21日 1点20分